前儿跟一跑工程材料的朋友喝酒,他端着酒杯直叹气:“现在这行真是邪乎,要回扣都跟点单似的——客户坐那儿敲着桌子说‘小张啊,这单你给我整点茶水费’,比让服务员加个菜还理直气壮。”我听着直乐,可细想又笑不出来,这事儿咋就从“见不得光”变成“明码标价”了呢?
我跟着他去见过几个项目负责人,有回在工地办公室,人家正嗑着瓜子看报价单,看完直接把笔一放:“老王,你这报价里得留点活动空间吧?我们这边兄弟帮忙审审资料、跑跑手续,总不能白忙活。”说得那叫一个轻描淡写,好像这不是违规操作,倒像市场行情里默认的“服务费”。朋友后来跟我说,这种话要是搁十年前,对方得支支吾吾绕八百个弯,现在倒好,开口就是“茶水费”“辛苦费”,跟说“今天吃米饭还是馒头”似的自然。
我查过点资料,其实早几年相关部门就明文禁止商业贿赂,可架不住有些人把规矩当“橡皮筋”。有次参加行业交流会,听一供应商老总吐槽:“现在竞争太狠,你不给,有的是人给。上次有个新公司想挤进来,直接说‘您要多少我都能垫’,你说我们老老实实做服务的哪拼得过?”这话听着扎心,可细想还真有点道理——当“给回扣”成了入场的“门票”,谁又能独善其身?
不过也有硬气的。我一同学在某国企做采购,去年有个供应商直接往他抽屉塞购物卡,他当场退回去不说,还把对方列入了黑名单。他说:“不是不怕得罪人,是怕哪天自己都忘了这钱咋来的,睡觉都不踏实。”可这样的“硬气”在行业里算少数派,更多人还是咬着牙跟着“潜规则”走——你不给,单子黄了;给了,心里又堵得慌。
前两天刷朋友圈,看到一供应商发的状态:“做了十年建材,终于明白一个理儿——卖材料是赚辛苦钱,‘茶水费’才是暴利。可这暴利赚得踏实吗?”底下几十个同行留言,有抱怨的,有无奈的,还有个说:“现在连‘茶水费’都分三六九等,大项目要‘干股’,小单子给现金,比谈生意还复杂。”
说到底,这事儿怪谁呢?是客户的“理直气壮”,还是供应商的“半推半就”?或者是行业监管的“鞭长莫及”?我总觉得,当“给回扣”从偷偷摸摸变成明目张胆,受损的不只是规矩,更是整个行业的信任——客户觉得“不拿白不拿”,供应商想着“拿了也白拿”,最后谁都没占到便宜,反倒是把市场搅得更浑了。
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
配资公司排名前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