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考虑子弹材料的选择时,假设不涉及火药内装,面对“铜”与“钢”的抉择,解放军给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答案——“我们选择‘or’——用新式塑料制造子弹”。这一决定不仅反映了军事科技的前沿进展,同时也引发了一个疑问:解放军为何选择塑料子弹?是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,还是塑料子弹本身在性能上有了重大突破?
为了更好理解这个问题,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子弹材料的演变历程。值得注意的是,铜并不是子弹材料的最初选择。实际上,在19世纪以前,铅制子弹曾是主流,然而,随着铅难以承受火药爆炸后所产生的巨大能量,铅子弹逐渐被淘汰,取而代之的是铜。铜材质具有良好的延展性、导热性和形变性,这些特性使得铜制子弹不仅易于加工,而且能够在发射过程中减少故障率,延长枪械的使用寿命。此外,铜的这些特性还使得它在发射时能够更好地与枪膛密封,从而提高子弹的初速。
展开剩余79%尽管铜制子弹有诸多优势,但其制造成本却远高于其他金属材料。以5.56毫米口径的子弹为例,俄罗斯生产的钢壳弹每发约1.65元人民币,而同类美国生产的铜壳弹价格则高达2.15-2.51元人民币。铜资源的稀缺性,也进一步推动了钢制子弹的研发。尽管钢的延展性和形变性不如铜,但随着制造工艺的改进,钢制子弹的生产变得越来越成熟。而且,在某些环境下,钢制子弹的抽壳性能甚至优于铜制子弹,尤其在连续射击和高温环境中,钢制子弹反而表现得更加稳定。
然而,尽管从铅到铜,再到钢的演变已经较为完善,但这些金属材料依然存在一些固有缺点,因此,科学家开始探索将多种金属材料混合使用,以期弥补各自的不足。譬如,许多国家在钢制子弹外层包覆一层铜,从而制造出所谓的“覆铜钢”子弹,这种子弹既能降低钢对枪膛的磨损,又能控制生产成本,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军队的首选。
然而,到了2022年,中国在珠海航展上展示了一款12.7毫米塑料弹壳穿甲燃烧弹,标志着新一代塑料子弹的技术突破。事实上,西方国家也在早期就开始研究塑料子弹。1980年代,奥地利斯太尔-曼利夏公司就在美军的ACR计划中试验了塑料弹壳。而在2019年,德事隆系统公司也成功开发出了6.8毫米塑料弹壳弹药。显然,子弹材料的新一轮变革已经悄然展开。
那么,解放军为何选择塑料子弹?从成本的角度来看,塑料弹壳的确具有巨大的经济优势。例如,如果12.7毫米的穿甲燃烧弹使用铜制弹壳,其弹壳成本大约为0.25元/发;使用覆铜钢弹壳则为0.05元/发,而使用塑料弹壳仅需0.005元/发。换句话说,若用同样的资金购买传统铜制弹壳的子弹,能够制造5发覆铜钢弹壳的子弹,甚至50发塑料弹壳的子弹。显然,塑料子弹在成本上的优势是不容忽视的。
除了成本的优势,塑料子弹的轻量化特性也是其一大亮点。根据相关资料,塑料子弹相较于传统金属子弹可减重20%至30%。以12.7毫米穿甲燃烧弹为例,若一名士兵携带25公斤的弹药,使用传统金属子弹时,他只能携带大约192发,但若使用塑料弹壳的子弹,则可以携带约250发。显而易见,塑料子弹的轻量化优势,使得士兵可以携带更多的弹药,从而提高持续作战能力,尤其在复杂地形或长期作战中,后勤补给往往受限,轻量化的优势更为突出。
此外,塑料子弹还具备降噪功能。据《百度百科》介绍,塑料子弹在发射时的声压较传统金属子弹低至少5.7%。这种降噪效果对于提高单兵作战的隐蔽性尤为重要,尤其在执行精确打击或“斩首行动”时,能够有效避免暴露目标。同时,塑料弹壳的使用也能降低对士兵听力的损害,增加任务成功的可能性。
当然,塑料子弹的性能并非全无缺陷,它受到材料合成、注塑工艺等因素的影响。然而,解放军目前开发的塑料子弹在各项测试中表现出色:能够连续射击200发不发生卡壳,抗压能力达到420兆帕,耐高温1300℃,并且经过盐雾浸泡后依旧保持良好状态。这一系列出色的性能,证明了中国军工的技术实力。
总的来说,塑料子弹在成本、轻量化和降噪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它成为了未来子弹发展的重要方向。尽管它在性能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,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塑料子弹无疑会成为未来军事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股新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公司排名前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